不扩散与全球治理国际研讨会简报
2013年6月19日,由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和美国佐治亚大学国际贸易与安全中心共同主办的“不扩散与全球治理”国际学术会议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举行。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卢静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外交学院院长助理王帆教授、佐治亚大学国际贸易与安全中心主任William W. Keller教授先后致辞,他们一致认为对不扩散、军控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极富现实意义,并就深化两个研究机构在不扩散、军控、国际安全与大国战略等领域的合作达成共识。
会议主要分为两个专题,分别由来自中美两国的七位学者围绕着全球化学安全、朝核问题、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局限性、全球战略性贸易控制、中国的军控政策等进行了主题发言。
William W· Keller教授以“全球化学安全和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作用”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目前化学安全日益重要,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加。30年来,化学安全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行为主体由发达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甚至是非国家行为体;二是化学安全性质更为复杂,与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结合,使得安全挑战更为突出。随着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制造化学武器更为容易,不仅中小国家能够制造和拥有化学武器,甚至一些非国家行为体也能制造化学武器,这对国际安全构成了巨大挑战。为了加强对化学安全的管理,一是需要加强相关的法律与管制系统;二是需要提高国际社会对此的警觉意识。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滕建群研究员以“朝核问题的前景”为题进行了发言。他在回顾中朝关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朝核问题的演变过程和大国因素的影响。他认为朝核问题已从最初的“技术问题”转变为“政治问题”,解决难度有所加大;同时,大国博弈深刻地影响朝核问题,加剧了朝核问题的复杂性。他认为目前朝鲜半岛形势有所缓和,这不仅仅是一个对话机会,也是改善朝韩双边关系的重要契机,但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佐治亚大学贸易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Scott A·Jones作了“联合国安理会1540号决议的执行及其在国际不扩散机制中的作用”的发言。他的发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关于“非国家行为体”的界定问题,目前的界定主要是根据其行为而非存在性;二是分层不扩散防御,国际社会通过建设分层不扩散防御有利于不扩散的控制效果提升;三是不扩散规范结构,针对不同武器采取不同的核查标准、程序,由此形成了“机制复合体”。
北京语言大学的刘华平教授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不扩散领域的局限性”为题作了发言。刘教授认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和平利用核能与核武器扩散之间的不平衡;二是双重标准与国别差异的存在,比如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对待伊朗、印度问题上的差异显著;三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独立性及其与联合国安理会之间的关系;四是国际原子能机构与大国之间的关系。
Christopher Tucker博士以“全球战略性贸易控制的发展与趋势”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全球战略性贸易控制的显著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际社会基于联合国安理会1540号决议为基础的机制执行的努力;二是传统进出口控制向更为复杂、多样性的方向发展;三是呈现出灵巧性控制特点,大国重建武器贸易系统日益灵巧化。存在的问题包括:控制执行的困难性;如何控制敏感性技术的传播;相关信息的沟通与限制。
Joshua L·Darnell博士以“武器贸易条约(ATT)及其未来展望”为题进行了发言。他总结了《武器贸易条约》深度化面临的困难,并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三点应对措施:一是需要建立有可能更高标准的全球常规武器出口控制;二是需要构建全球性的负责任的文化;三是注重透明性问题,出口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高望来博士以“中国的新安全观与军控政策”为题作了发言。她首先介绍了中国新安全观的演变及其内涵,随后重点论述了新安全观如何影响中国的军控政策,并以中国参与国际军控的具体实践作为案例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国参与国际军控、裁军等机制有助于新安全观的形成,而新安全观的形成则推动了中国对国际军控裁军等机制更深入地参与。
在讨论环节,中美两国学者就朝核问题、信息网络时代的安全、国际军控相关条约具体执行中的问题、不扩散的全球治理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深度的讨论,推动了本次会议的圆满结束。
(凌胜利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