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国际关系教学与研究的单位之一。其前身为1950年创办的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国际关系史教研室。1955年,外交学院成立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国际关系史教研室转入外交学院,成为外交学院的国际关系史教研室。但在1966-1980年期间,外交学院因“文化大革命”停办,1980年复校后恢复了国际关系史教研室。1984年国际关系史教研室更名为国际关系研究所。我国国际关系学科的最早探索者何戊双、张之毅、石磊、鲁毅等都在此工作,他们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国际关系研究所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在学科体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发展。
早在学科建设之初,国际关系研究所就将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论与现状确定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如今,已形成围绕当代国际关系,对整个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体系。1979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国际关系史硕士研究生在外交学院复校后随其导师转入学院国际关系史教研室。1981年外交学院正式取得国际关系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取得国际关系史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国际关系研究所现设有国际关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设有国际关系硕士点,包括当代国际关系、当代美国外交、俄罗斯外交、亚太国际关系、中东地区研究、国际经济关系等研究方向;设有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点。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科在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1年荣获国家级重点学科称号。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教师分别兼任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中东研究中心、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和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等主任的身份。
国际关系研究所拥有一支业务精深、年龄结构合理的高学历人才队伍。目前,国际关系研究所共有在职教师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大都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自1991年以来,国际关系学科先后有1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秦亚青、朱立群、王帆和赵怀普等教授分别获得北京市第二届(2006年)、第三届(2007年)、第五届(2009年)和第十届(2014年)教学名师奖。国际关系研究所现有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入选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人,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1人。此外,国际关系研究所还有一支由前驻外大使、外交官、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
国际关系研究所的重点研究领域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全球治理与世界秩序、国际安全与大国战略,在上述研究领域中学术造诣高、成果突出的秦亚青、朱立群、王帆三位教授被选定为学科带头人。在他们的引领下,近些年来,国际关系研究所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认可。在过去5年中,共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8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
国际关系研究所一直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目前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与国外合作双硕士项目1项。30年来,国际关系研究所已经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外语水平高的各类人才。目前,国际关系研究所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约15名,硕士研究生约60名。此外,英文授课的硕士研究生项目每年招收外国留学生30余名。
国际关系研究所迄今已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法国、英国、白俄罗斯、比利时、新加坡、韩国等2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合作关系。每年邀请3-5名国外专家前来访学。此外,还建立了“中美学者战略对话”和“东北亚共同体建设论坛”两个会议机制,为国内外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国际关系研究所还发挥着咨政建言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国际关系研究所教师每年都承担外交部、北京市和其他政府部门委托的科研项目,许多研究成果获得了有关部委的高度肯定。我们也有多位教师曾在外交一线工作。我们还承担各类外交外事人才的培训工作。此外,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教师还频繁地在国内外媒体上发表意见,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际关系研究所致力于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突出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国际关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基地,以及高层次国际交流的平台的奋斗目标前进。
现任所长:曲博
副所长:聂文娟